close
福州攝影師拍攝張張笑臉 見證時代巨變(組圖)



上世紀80年代,看到有人拍照,進城遊玩的農婦爽朗地大笑。

上世紀80年代,擁有一輛摩托車有多拉風?五一廣場今天的模樣是怎麼來的? 船上人傢 上岸前,他們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呢?這些答案都藏在攝影傢陳德錕的鏡頭裡。巧的是,他出生於1949年,上世紀80年代,他開始攝影創造,作。在藝術創作之餘,他還拍攝瞭不少反映福州社會狀況和人文變遷的作品,這些作品在紀實性之外充滿瞭藝術趣味。伴隨他的講古道今述,如煙的往事恍如近在眼前,今昔對比盡在其中。

從買自行車都難到傢裡有多輛汽車

上世紀80年代,自行車是最普遍的代步工具。1988年陳德錕在原臺江郵電局門口拍瞭一張照片,當時郵電局門口滿是自行車,遠處一輛無軌電車正在經過。

但在陳德錕剛工作的上世紀60年代末,要買一輛自行車並不是易事。那時流行 36隻腳 的說法,一名男青年要結婚,傢裡得備齊大衣櫃、大床、床頭櫃、五鬥櫥、一張方桌和4張椅子這樣一套共 36隻腳 的傢具。此外還得有 三響一轉 手表、收音機、縫紉機、自行車。

和別的年輕人一樣,陳德琨工作沒多久,就想著買一輛自行車代步。 那時候一個月工資才20多元,要省吃儉用一年才能買輛自行車。 陳德錕說,一下子拿不出這麼多錢,他和幾個剛入職的同事還成立瞭 互濟會 ,每個月工資湊在一起,分批支領來減輕負擔。

上世紀80年代,自行車遍地走,摩托車還是稀罕物,隻有 闊人 買得起。在陳德錕拍攝的南後街照片中,一個爸爸騎在摩托上,載著孩子到南後街挑花燈,旁人投來羨慕的眼光。陳德錕說,當時八一七路文廟附近還設有雅馬哈摩托的展位。

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街景照片中,已經出現瞭第一代紅色夏利出租車的身影。當時坐出租車屬於高檔消費,沒有重大事情人們一般不會坐。

剛工作時,一個月工資才能買得起一盒膠卷,更別說梅花表、摩托車這種高檔貨瞭。 陳德錕說,時代在進步,如今他一傢8口人就擁有4輛小汽車,攝影器材也越來越先進。

上世紀80年代,一對美國交流學者在於山遊玩。

外國面孔曾十分稀罕 如今見怪不怪

一個黑發女人背著穿紅襖的嬰孩,旁邊一位外國男性微笑著側身看她,眼神溫柔。這張拍攝於1984年名為《我們愛中國》的照片,背後還有一段故事 當時國門開放不久,外國面孔是非常新鮮的。陳德錕在福州拍下這張照片後,渴望瞭解他們的身份和到福州的緣由。

陳德錕放大照片,發現外國人胸前佩戴著 南京工學院 的校徽。陳德錕立刻寄瞭一張照片給南京工學院(現東南大學)外辦。原來,這是對來自美國的交流學者,妻子是美籍華人,當年兩人到福建出差,趁著休息到於山遊玩,無意中進入瞭陳德錕的鏡頭。

一個美籍華人和丈夫不遠萬裡,來到中國傳播知識,他們的孩子不穿洋衣洋服,而是入鄉隨俗,穿著中國孩子常穿的紅襖子,這些元素湊在一起,升華瞭中外友好的主題。 陳德錕介紹,這張照片因為立意高,題材新穎,為他帶來許多榮譽。

在那之後,陳德錕還拍攝瞭在福清舉辦的國際龍舟賽事,照片裡出現瞭來自澳大利亞、美國的運動員。如今,在大街上看到洋面孔陳德錕早已見怪不怪。

1989年元宵節前,郊區婦女到南後街買花燈,遇上熟人談笑風生。

照片中的部分景象 退出歷史舞臺

五一廣場曾是福州人舉辦重大活動的地點,陳德錕的《高湖舞龍隊》記錄瞭上世紀80年代改造不久的五一廣場舉辦舞龍舞獅大賽的場景。

陳德錕說,這張照片是在福州舉辦的全省首屆舞龍舞獅大賽期間拍攝的,兩條蛟龍在高湖舞龍隊隊員的手上,上下翻騰,搶奪一顆龍珠,引來大量圍觀人群。陳德錕還記得,當年不少文體和民俗賽事,都貫以 首屆 ,反映瞭當時百廢待興的社會狀況。

上世紀80年代初,郊區農民口袋裡錢多瞭,趁著農閑集體到福州逛西湖,看到有人拍照,農婦爽朗地回頭大笑;1989年元宵節前,郊區婦女挑菜進城售賣,收瞭攤子後,繞到南後街去買一盞花燈,碰上相熟的街坊,兩人站在街上談笑風生 郊區農民的生活片段,充滿瞭市井趣味和人情味。

陳德錕還記錄瞭閩江放排、 船上人傢 、原臺江郵電局門口的代寫攤等。說起這些,陳德錕說: 船上人傢 早已上岸瞭,義務教育普及,代寫攤也失去市場,閩江放排太危險,而且國傢也不允許隨意砍伐森林瞭。

陳德錕說,時代在進步,有些畫面註定要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。但有些場景仍是攝影人拍攝的主題,比如南後街經過改造後,如今已經成為5A級景區,有拍不完的題材。

我能自學成才,從普通工人轉為國傢幹部編制,進入專業攝影隊伍,並收獲各種榮譽和獎項,要感謝國傢尊重人才的政策,感謝這個時代,讓每個奮鬥者都能圓夢。 在講述老照片背後的故事時,陳德錕感慨地說。(福州日報記者 朱榕 實習生 楊真/文 記者 葉義斌/攝)

市民在南後街遊玩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cbyn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